2017年7月30日,内蒙古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上空,新一代歼-11系列战机在纪念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沙场大阅兵中集体亮相。5架歼-16多用途歼击机、7架歼-15舰载歼击机和7架歼-11B制空歼击机组成的阵容,占了竞博电竞此次受阅34架歼击机的一半以上。
然而,在那三道如流星一般穿过漫天黄沙的银色光芒面前,即使是竞博app下载家族中综合性能最强大的歼-16,也难免面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现实。而在比现实更加偏激的网络舆论中,歼-11系列的研制生产单位更是从来难得夸奖,反而成了部分人口中的“汉奸”、“国贼”,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讨论其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究竟孰高孰低。
建军90周年大阅兵上接受检阅的歼-11B歼击机,该机是人民空军的中坚力量
当然极端的声音毕竟是少数,更多网友的普遍观点是,十年前在第四代重型隐身歼击机项目竞标中的失利,是601所和112厂前途命运的重大转折点。纵观世界各国军机型号、特别是重点型号的竞争历史,落败一方往往要走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背字儿才能重振雄风,最坏的甚至有一蹶不振最终被竞争对手吞并的案例。但时间回到“718工程”一锤定音时的2007年,当时的局势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此时被寄予厚望的歼-11B正处于鉴定冲刺阶段,首批2架试生产型于2007年6月交付空1师使用;换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双座型歼-11BS首架原型机也在同年年底首飞。基于歼-11B的航电武器国产化经验,加上对引进的苏-33样机T-10K-7的测绘工作,早已铺垫许久的海军重点型号歼-15已于同年1月正式启动研制,7月即召开项目攻坚大会;通过对苏-30的系统分析,特别是结合对部队苏-30飞机加换装国产设备的工作,空军重点型号歼-16已被确定以苏-30为参考蓝本展开初步设计……
所以即使将当时还在规划中的歼-15双座型、歼-16电子战型等子型号,“利剑”、“神雕”等无人机型号,以及为其他竞博娱乐网站领域重大专项子系统提供验证平台的试验机改装设计等任务刨除在外,601所此时的型号任务也是满满当当。如果到2012年前后,这些歼-11系列的不同程度改进型号能够完成各自的任务目标,今天网上的攻讦也许就会消弭很多。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总是稍微有点远。
歼-11B:究竟哪个慎之又慎更让人恨?
距离现实最近的歼-11B首先“撞墙了”。尽管通过紧急调用AL-31F发动机替代当时还不靠谱的FWS-10A“太行”实现了01批飞机按节点交付部队的目标,但受困于整体可靠性问题,它们在列装的头几年出动率并不高。这是导致飞行员长期未能彻底掌握飞机技战术特点的重要原因,使得该团在2011年的中国空军首届自由空战竞赛性考核中铩羽而归。直到2012年,才由时任该团副团长许利强摘得该型机的第一顶“金头盔”。
幸好随着包括“太行”在内的诸多机载大小系统与战鹰的匹配逐渐成熟协调,歼-11B的可靠性和出动率不断提升,在空军组织的实战化演习和针对外军的战备拉动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在去年的“金头盔-2016”中,全状态版歼-11B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不仅在个人赛中掠得全部6顶金头盔中的4顶,装备该机的“后起之秀”——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此时许利强已任该旅副旅长)更是在衡量空战能力含金量最高的团体奖项“天鹰杯”中,力压其他参赛机种折桂,得到了军委和空军首长的高度赞誉。
从参加首次中巴空军联训到上演“金头盔复仇记”,从两连冠到带领新团队夺得“天鹰杯”,许利强这六年的履历也是中国空军近年成长的缩影
但是对于定型装备部队已近10年的歼-11B来说,这次正名来得有点晚。随着航电系统大幅升级的歼-10C开始整建制换装,空战性能特别是格斗性能更加出色的苏-35SK即将初步形成战斗力,即使不考虑划时代的歼-20,歼-11B想在未来几年的“金头盔”中再创去年的辉煌,也实在太难太难了。
正如2015年刚完成从歼-11到歼-11B的整建制改装、2016年就带队拿下2顶“金头盔”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肖军在谈及这次与歼-20、歼-16和歼-10C一起受阅的感想时所说的,“(歼-11B)刚刚‘年轻’就‘老’了。”
不过“老”并不等于“弱”。曾有一个经典传言称,由于计算不当,歼-11B应用复材不但未能减重,反倒由于增加保持平衡的配重铅块而更加沉重。真实情况是,通过航电替换和复材应用,歼-11B不仅在“干重”上比歼-11轻了数百公斤(不是七百),而且前者已经实现电子战设备完全内置,而后者仍需外挂电子战吊舱,实际使用重量优势更加明显。实事求是地说,在空军相当严格的节点要求下,仍沿用模拟电传操纵、机体寿命没有明显提升等一些需要不少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并不能算是歼-11B的“罪大恶极”之处。
但有些相对并不复杂、却能显著提升战斗力的工作,歼-11B却没有做好。众所周知歼-10A早已具备使用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的能力,歼-10B/C也在演习中使用鹰击-91完成过反辐射作战科目;而挂载条件远胜歼-10系列的歼-11B,反而“老实”到早期批次没有对地精确制导弹药使用能力的地步;即使和歼-15同期生产,软件上已经具备使用条件的后期批次歼-11B也极少挂载这类武器。作为空军重型机部队的主力,空有大载弹量的数百架歼-11/11B却只能使用无制导火箭弹和炸弹遂行低烈度战场环境打击任务;这对以攻防兼备为建设目标的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
另外,歼-11B/BS直到后期型也没有像同门兄弟歼-15那样,将风挡前的光电设备右置,为空中受油管留出空间;导致时至今日,总数不足百架的苏-30仍然是中国海空军执行出岛链掩护大型机任务的主力机种。当然,这和我军加油机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也有一定关系。
虽然讨论十年前定型的飞机得失如何似乎已经无关大局,但目前仍在低速扩充(以满足军改后新编制体制要求)的歼-11B机队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总结这十年的经验教训,结合改革后空军对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任务要求,寻找高效提升规模战斗力的改装思路仍然很有必要;毕竟有当年靠着霹雳-11/12这两个空空导弹项目搞出了歼-8H/F两型新机,以及歼-8BH/DH/DF等升级套件的案例珠玉在前。
极其罕见的一架歼-11B/BS原型机投掷国产25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的画面,注意翼尖挂架外形和半展长襟副翼,说明该机并不是歼-15/16
歼-16:家电装修队如何盖新房?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空军唯一同时参加过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金头盔”、“金飞镖”、“红剑”和“蓝盾”的机种,苏-30MKK多用途歼击机自17年前“孔雀东南飞”以来,长期广受部队好评;不仅是践行“攻防兼备”思想的标杆装备,也是执行重大战备演训任务的不二之选。所以外界最早对歼-16较为靠谱的想象,很像是从歼-11到歼-11B的模式:结合苏-30加换装国产设备的经验,在歼-11BS的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版苏-30MKK。
其实当初俄罗斯研制苏-30MKK的时候,就是靠厂内遗留的T-10M(老苏-35)的工装和部件,加上部分苏-27的通用部件攒出的机体;首架原型机上甚至还有不少部件来自一架烧毁的苏-27UB残骸,也算是榨干剩余价值。其火控部分除了在T-10PU(国土防空军版苏-30)的基础上提升后端处理能力,能打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之外,最重要的是把苏-24M的火控计算机和外挂管理系统“移植”过来,并配套升级座舱显示设备,降低飞行员的负担。
苏30MKK长期以来是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的标志
如果照这个思路,在歼-11BS的基础上结合苏-30的部分优点,融合2005年开始定型装备的歼轰-7A的对地武器和火控系统——实际上这有些接近同期也在研制的歼-15的配置——是可以搞出一个简配版歼-16的。参照苏-30MKK的研发装备经验,这种技术跨度不大的型号,其研制周期将明显比歼-16短,而其综合战斗力将和俄罗斯当时向我们推销的苏-30MKK3相当,考虑国产航电武器的后发优势,部分指标还有超出;这样不仅能迅速提升空军的战斗力,还能为现实中的歼-16提供技术验证并争取更多发展时间。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最终601所选择了一步到位攀登新高峰,即研制一种技术跨度大(《中国航空报》提到新机结构部分有80%的更改或重新设计、90%的系统改进、首次应用无图制造技术),拥有以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和先进电子战系统,依靠新一代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和改进型“太行”发动机实现飞行-火控-推力一体化控制,提升飞行性能和任务效能,综合性能瞄准F-15K/SG等级的先进三代半双重任务歼击机。
光听名号,就知道这可比前面咱设想的高大上多了,但要让这些系统发挥出预想中的本事,可不是往飞机上简单一装就完事儿,您那叫装卸,不叫装修。咱就拿装修打比方,说歼-11B相比歼-11这航电进步就比小两口搬进一个刚扒干净的老二手房,为了结婚得赶紧装修,所以壁板走线什么的就这样了,但什么嵌入式变频空调啊、5K超高清OLED电视啊都得上齐全,总之得明显比以前住的这家阔气。
过两年小两口挣了点钱,要换新房子。这回的建筑面积跟那个二手房差不多,但要往里搬的那些更加高大上的家电,不仅是业主买啥就得装啥,还得是根据业主的需要想放哪儿就得放哪儿。你比如说业主就要在正厅里摆个超大三层全自动涮烤一体机加全套七星级酒店浴室,那也得干。所以说走线都是小事儿,连房子的户型都得重新合计,要不就真成仓库了。
然而歼-11B那种装修,还属于找个家电装修老师傅就能搞定的层面;但歼-16这种就等于得让画图纸的和家电维修的一起上阵,俗称机体结构/航电架构综合顶层设计。问题来了,画图纸的平常也不合计家电的事儿,顶多看看别人家豪宅咋划的户型就比量一个;家电装修师傅倒也见过不少好货,但你让他合计这老些东西都该咋摆可犯了难;三十年前美国师傅是给大伙上过课(“和平珍珠”/82工程),可三十年前美国师傅家里也没这老些玩意儿啊。
有人说了,那别人咋就没这些毛病呢?咱也不用说猛龙了,说说枭龙就行。别看它户型小,可预定它的业主巴铁,手里是有美国的房子的——F-16C/D Block50/52,高级货;给这房子画图纸,那也是在充分享受过资本主义腐朽生活的业主老爷的亲切关怀下完成的,再加上这边画图纸的,当年也是听同一个美国师傅上过课的(“佩刀II”/超7),脑子里对西方的那一套很熟悉,一早就知道家电这东西硬是要得(dei),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所以别看这小新房空调还是定频壁挂的,电视也就是1080p LED的,其实比前面那个新装大二手房布置得利索。如今人家的各种大小新房子也确实更舒服,没毛病。
闲言少叙,咱还是说回东北的这房子。说这大房子落成后,等得很着急的业主立马就去试住了。富丽堂皇那是妥妥的,可过了一阵什么跳闸啊、wifi没信号啊、煤气灶坏了啊等大小毛病就出来了,少不了各家保修队伍里出外进的;一番折腾之后,这下正式入住时间就出了偏差,业主对开发商啊施工队啊那都提出了严肃批评。
其实回头看,也别管以前没从头设计装修过房子这事儿丢不丢人了,接到这个大活首先得掂量明白自个儿的实力,然后再跟业主商量好施工规划。比如先装几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把握不出毛病的大件——其实就是咱前面说的简配版歼-16嘛;至于其他高档件儿怎么放最合适,您还可以边住边琢磨。业主虽然性急也明白,啥房子首先都得安全踏实的住上,功能一步步完善也是正常过程。
还好,错过了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歼-16,这次赶上了和歼-10B/C一起作为中国空军三代半歼击机——这一新质作战力量集体亮相朱日和的荣耀时刻。和歼-10C一样在翼下挂着霹雳-15和霹雳-10的它们,不仅需要证明其空战能力不负三代半之名,能否进一步展现其超群的全天候空地精确打击能力更加重要。毕竟全军多个战区的重型机单位已经为之翘首以待了那么久,套用一句烂俗的话,请不要辜负这个改革强军的大时代。
即将受阅的5架歼-16多用途歼击机依次滑出跑道准备起飞
歼15:货架产品和简单粗暴
前文在设想简配版歼-16时曾经提及歼-15的航电火控配置——歼-11B的基本架构加上海军型歼轰-7A的任务模块,就好比变频空调底下放个自动晾衣架、OLED电视上面加个机顶盒之类,各种货架产品的组合省了不少麻烦事。虽然看起来性能不够高精尖,但考虑到中国航母部队当前的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培养锻炼第一代舰载战斗机部队人员这一主要目的,歼-15这种一开始就是在保持歼-11B的空战能力基础上增强多用途特性的设定,还是很成功的。
当然“货架产品”也是有代价的。由于国内在固定翼舰载机领域毫无实际型号积累,2003年从乌克兰获得的T-10K-7已经是最好的整机参考对象。尽管作为一架预生产型飞机,T-10K-7已经和量产型苏-33较为接近了,但该机在苏联解体后一直被弃置,整机状态已经很差,不仅无法飞行,甚至其外形尺寸都产生了形变。总之这个货架实在是缺斤短两,就比如说飞控这块,硬件呢也就是将机械式液压作动筒改为电动、采用响应速度更快的舵机等能参考一下;软件程序这方面就只能自己经验主义了。
按照歼-15涂装重新喷涂的T-10K-7战机,该机近期可能会在601所内展示
大家都见过歼-15着舰时的姿态,机头高昂着(大迎角进近)、控制速度高度基本靠油门。跟很多强调机动性的三代机一样,歼-15也是个静不安定飞机,其增升手段复杂,使得低速飞行时升力中心明显在重心的前面,也就是天生好抬头,平时全靠飞控管着平尾给它看住了。但如果这个迎角控制不好,平尾气流受主翼遮蔽影响而剧烈变化,导致平尾自己都颤振失效时,这个抬头病可就按不住了,这也是苏-27系列电传故障多体现为机头急剧上仰的根源。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在迎角等数据进入规定的危险边界时,飞控系统是能纠正的;但如果颤振导致动作筒部件出现故障,进而使驱动平尾的电传信号消失,此时飞控就会自动从“起飞着陆”状态转入“刚性连接”状态。简单说就是这时候没有反馈控制,杆推多大平尾就转多大,就跟连在一起一样,老灵敏了。在中高空遭遇这种险情的飞行员可能还有时间适应这种好比突然把摇杆拿走,只让你用键盘的操纵方式;但对于准备降落的舰载机飞行员来说,无论是速度还是高度都不允许太多选择了。
而在苏-33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把危险边界进一步收窄,迎角大一点,飞控就把机头往下按。所以基于这个逻辑,从“起飞着陆”状态转入“刚性连接”的过程也没有设计过渡状态——反正咱这刀砍下去了,要是再出事儿可就不怨咱没想到了。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使得飞行员必须进行较为精细的操纵,在平时的低强度训练环境中,这种解决方式也就凑合了;但如果进行长航时复杂战术科目飞行,飞行员的精力体力大量消耗之后再去操纵飞机着舰,或者是战时完成作战任务后返航着舰,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完成高强度战斗任务后顺利拦阻着舰,需要飞行员和飞机都有着出色的发挥
舰载机使用经验极其丰富的美军深入研究过高强度飞行对飞行员着舰时技术和心理的影响。采用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F/A-18E/F低速大迎角性能很出色,但由于也存在“不易低头”的问题,因此对起降阶段的飞控进行了优化,从正常飞行进入起降阶段的过渡转换使飞行员的着舰操作更放松,提升了总体安全系数。随着中国海军舰载机使用经验的积累和飞行队伍的扩充,经历几次事故后的歼-15飞控系统必须深入改进才能真正满足未来使用需求。
其实不仅仅是飞控,航母起降环境的特殊要求使得舰载机在与之关联的所有领域的技术取舍都几乎完全不同于陆基飞机。现阶段的技术仍然只能尽可能降低——但也无法消灭这种差别。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歼-15在辽宁舰上的每一次起飞和着舰,都是其科研生产单位在舰载机技术领域的又一次积累。尽管这个起点未必很高,但这种“积跬步而致千里”式的进步,是竞争对手很难通过模拟计算去弯道超车的。
近期网络图片表明,去年7月试飞的歼-15弹射起飞验证机和国产弹射器也已经开始同步地面试验工作。这架机号为5X1的验证机,除了能看到前机身特别是与起落架相关结构的对应改进特征之外,其余部分外观与量产型歼-15基本一致,这次“慎之又慎”的目的明显是为了保证弹射试验的进度。
进行陆地弹射试验的歼-15弹射起飞验证机。注意①粗大的前起落架及其斜撑杆,由于它们占用空间较大,舱盖内的防冻液箱也被取消;②改进后的主起落架;③弹射指挥室
说到弹射起飞,可并不仅仅是把前轮柱子和支撑杆儿加粗那么简单。举个例子,仅仅将前起落架缓冲器从单腔结构改为双腔结构,就能使歼-15在弹射起飞离舰时的迎角增加6度以上,使得舰载机“斤斤计较”的起飞重量又有了提升空间。早点试验早点发现问题,就能早点把弹射这道关过去,早点让歼-15后续型号完善起来。这次的“慎之又慎”,还真没毛病。
回望过去,歼-11B和歼-16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型号,总是或多或少给人留下过欠缺完美的印象;如果再不能把握住海军舰载航空兵这支诞生不久却又前途远大的力量的脉搏,长期缺乏新研型号的技术积累,将导致这支其实不缺团结和热血(缺什么呢……)的团队的科研竞争力未来进一步下降。但愿“飞鲨”在海军还算顺利的起步,能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十年前,“枪挑三代机”曾经是二代机部队中不甘平凡的雄鹰们的战斗宣言;十年后,另一群更加自信的雄鹰们已经喊出了“横扫三代机”。今天的三代机部队作为空海军航空兵的中坚力量,该如何挖掘装备性能构建体系融合?而仍然要继续研制生产三代机以彻底替代二代机的科研厂所们,又该如何把四代机的研发理念融入三代机的改进中呢?
期待下一个更加精彩的十年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条评论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性价比很高,用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问题,点赞! 性价比很高,用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问题,点赞!